做到的,哪还会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
“或许……”
商鞅猜测道:“是有什么限制吧?”
秦霄叹了口气:“也只能这样解释了。”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但“使用【血魔卫】存在限制”这个假设,是唯一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周赧王这时候才拿出【血魔卫】来。
或许是培养【血魔卫】的周期很长。
或许是代价极高。
总之肯定不可能毫无限制。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代代下来,周天子宁肯大权旁落,也不肯动用这张底牌。
“关于秦、周之间的矛盾,有什么想法吗?”
秦霄问出了一个提起过不知多少次的话题:“周赧王铁了心要攻秦,嬴稷也是为了灭掉东周,连小算盘都不打了,甚至愿意承担伤亡最大的攻坚任务……”
说着,秦霄摇了摇头,用感慨的语气道:“秦、周之间敌意这么强,绝不会毫无缘由。”
“秦国祖上,乃是为周天子牧马有功,受封秦地。”
商鞅对这些“历史典故”如数家珍:“春秋时期,秦国对周天子忠心耿耿,也未曾听说过有什么忤逆之举。哪怕到了现在,一直到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对周天子也是恭敬有加。”
“但是……”
商鞅话题一转,苦笑道:“秦昭襄王和周赧王之间……也没听说过有什么矛盾,甚至在此事之前,都没有过什么交集。臣实在是想不通,他们为何彼此之间敌意如此强烈。”
“唉,真想不通啊……”
秦霄叹了口气,不再追问。
脑海中,依然浮现着这几个困扰了自己许久的问题。
秦霄有一种预感。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洛京。
但,想要得到这些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别的不说,光是【血魔卫】,就是拦在秦霄面前的一座大山。
……
在秦霄和秦国联手出兵洛京的时候,其它国家也没有闲着。
经过赵灵武王整整一代人的努力,赵国“胡服骑射”的改革已经到了果实收获的时候。
赵惠文王蠢蠢欲动,想要效仿当年的魏、秦,开疆拓土。
摆在他们面前的,本来有三个选择。
北上攻燕,西征攻秦,又或者南下进兵韩、魏。
这三个选择都不太好。
燕国苦寒之地,最大的敌人不是燕国的军队,而是天气。
秦国的国力之强,即便赵惠文王再怎么自信,也没把握能打赢。
而韩、魏,本来是软柿子,但在被秦霄百万大军接管之后,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就在赵惠文王纠结的时候,从洛京而来的使者,给了赵惠文王一个新的思路。
或者说,选择。
楚国、燕国、齐国。
周赧王的使者抵达四国,到处游说,试图拉拢盟友一起对付秦国。
甚至秦霄也在这份“围剿计划”之内。
面对周赧王使者的游说,四国的态度各不相同。
赵、楚最为心动。
燕国和齐国则是距离太远,即便击败了秦国,也难以分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对此兴趣不大。
反而,他们更希望赵国、楚国出兵攻打秦国的时候,趁火打劫,从背后偷袭,捞一份好处。
当然,这种事,也就是私底下讨论一番,不可能透露给周赧王的使者知道。
但终归因为周赧王使者四处游说的举动,导致整个天下,都开始暗流涌动。
张郃在宛邑大肆操练,做出一副磨刀霍霍的架势,随时准备对楚国开战。
而张辽则盘踞在长平一带,做出大举攻赵的姿态。
唯有吕蒙最为谨慎,在PY集结重兵,防备赵国、齐国可能的入侵。
但也仅仅只是做出防御的姿态来,没有露出任何进攻的意图。
在秦霄麾下的将领之中,其实吕蒙不算是最擅长防守的。
论防守,其实是以张辽为最强。
不过张辽更偏好以攻代守。
而吕蒙更具耐心的性格,让他在防御战的时候可以表现得更加稳健。
他是一名擅长进攻的统帅。
吕蒙用兵极具耐心,在找到敌军破绽之前,可以数年如一日按兵不动。
然而他也有大胆的一面,一旦找到敌军的破绽,往往便会将手中的筹码全部押上,穷追猛打,力求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风格,其实更适合“战略对峙”,而不是单纯的进攻或者防御。
将吕蒙派到PY,便是为了防备北方的赵国和东方的齐国。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得知秦霄大军进兵洛京之后,齐国试探性地发起了几次进攻,想要夺取魏国的城池。
但吕蒙在防守时用兵极为稳健,没有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