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6章 嬴稷:我现在赔礼dao歉还来得及吗?

+A -A

了三十多年才去世。

    即便是从现在这个时间开始算,也相差了一百多年。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古代老夫少妻很普遍,老来得子这种事也是常有。

    若是张平年迈的时候才有了张良这个儿子,这对父子在历史上的时间跨度加起来达到一百多年,也是有可能的。

    张氏在韩国属于豪门,从张平的父亲张开地便是韩国丞相。

    如今张平也是丞相。

    若非韩国被秦国所灭,未来的张良,也必然能成为丞相。

    一门三相,即便是在世家门阀最鼎盛的时期,这也是顶尖豪门才有的待遇。

    不过,比起张开地和张良来说,张平的能力方面就要差了不少。

    能当上丞相,一来是靠着家族背景。

    二来,也是因为韩国这个时期的人才匮乏。

    本来还有个苏代,韩厘王当初能当上太子,便是靠着苏代的帮助。

    但等到他继位的时候,想要拉拢苏代,已经迟了,后者已经投于齐国。

    韩国势弱,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差,只能靠内部挖掘潜力。

    张平虽然不算什么顶尖人才,但在衰落的韩国之中,已经算是为数不多能够拿得出手的了。

    再加上家族的背景,官至宰相,也就不奇怪了。

    “陛下是否对张良有想法?”

    郭嘉看出了秦霄的心思,开口道:“陛下可灭韩,施恩于张氏,留下些许缘分。如此,数十年后,重回此方世界时,张良必为陛下所用。”

    郭嘉了解秦霄的“收集癖”,知道他肯定不会放过张良这个人才,当即开始出谋划策。

    想了想,郭嘉又道:“此外,韩国未来还有韩非子等贤才,陛下灭韩时,可传令各军,尽量避免伤害韩国士族,一来可收拢人心,二来可为未来做打算。”

    “现在说这些太早了,张良要几十年以后才会出生呢。”

    秦霄摆了摆手,带过这个话题,反问道:“张平这次是为求和而来,你说我们要不要答应他们?”

    关于是否灭掉韩、魏,秦霄虽然有所倾向,但到现在都没有完全下定决心。

    张平代表韩王来求和,秦霄就更加犹豫了。

    这一路上,秦霄也问过其他人的意见。

    大部分人都支持郭嘉的判断,认为灭国是更加有利的做法。

    不过,司马懿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效仿在三国世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占领韩、魏,但保留其王室和大部分贵族,以韩、魏的名义行事。

    反正秦霄不会永久性地留在这个世界。

    将各国王室保留,或许还能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秦霄表面上对此不置可否,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不表态,就表明秦霄心动了。

    听了秦霄的问话,郭嘉思索片刻,反问道:“陛下何不先见见张平,听听韩王的条件,再做打算?”

    “也是。”

    秦霄点点头,对卫兵吩咐道:“去请张平过来。”

    张平很快被卫兵请来。

    他是一名中年文士,看上去三十多岁的样子。

    “韩人张平,见过将军!”

    张平开门见山,说出自己的来意:“在下奉大王之名,特来向将军乞和。韩国愿割让十五城,拱手奉上,并以臣礼侍秦。”

    简单、直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上来直接说出自己求和的代价,甚至姿态也摆得很低,直接说出“乞和”、“臣礼侍奉”之类的字眼。

    如果没有韩王的默许,张平这个丞相,是绝对不敢用这种辱没国家的字眼的。

    从他的话里,就可以大致看出韩王的态度。

    他们被打怕了。

    只要能免于兵灾,付出再大的代价,韩王也愿意接受。

    秦霄丝毫不怀疑,所谓的“十五城”绝非韩王的底线,如果自己开口索取,多了不敢说,索取三十座城池,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只不过,韩王似乎弄错了一件事。

    攻打韩国,并非是秦国的意思,而是秦霄自己的想法。

    这其中,可是有很大区别的。

    秦霄并未立即点破这一点,而是看向营帐中的地图。

    张平立即会意,走到地图边,指向韩国西北角的一处位置,说道:“平阳一带,共计有城池十二座,我王愿再加三座城池,凑足十五之数,割让于秦。”

    在地图上,韩国的疆域是一个不太规则的长方形。

    平阳,就在韩国的西北角,与秦国接壤。

    割让平阳,想来也是为了方便秦国接收。

    另一方面嘛……

    若是秦国接收了平阳,与赵国的边境就会扩大。

    若是秦、赵打了起来,韩国便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

    在秦昭襄王刚刚登基的时候,秦、齐、楚三强并立。

    几年前的垂沙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