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自己想岔了,笑了笑,却也没有细问的意思。
华夏自古以来商人的地位就不高,为了求一个心安,将大把的钱财送出去,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在秦霄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时候,徐州糜家、江东鲁家,就奉上了大量的钱粮“资助”。
甚至糜家最为不惜血本,连自家的“家丁”,都上交了一大半,只留下了最基本的自保武装。
要知道,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年代里,这些世家豪门所谓的“家丁”,其实比一般的二流军队还要精锐几分。
而在秦霄进兵北伐之前,卫家、甄家,也都有各自支持的诸侯。
只是他们选错了人,等到秦霄一统天下,再来抱秦霄的大腿,已经来不及了。
但即便如此,在秦霄登基称帝的时候,这两家仍然送来了以秦霄的眼光来看都称得上“重礼”的贺礼,价值要以亿来计算。
在这个年代,商人,虽说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财富,但在行事上,确实是小心翼翼,非常的谨慎。
说是如履薄冰也不为过。
对于这种现状,秦霄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社会地位不高的商业体系,总比西方那种能够以商业绑架政|治的托拉斯巨头要好得多。
至少是符合秦霄这个领主的利益的。
所以秦霄也不打算去改变什么。
“不说这个了。”
甄尧意识到自己似乎有些说错了话,连忙转移话题,试探着问道:“冒昧问一句,兄台来洛京,有何目的?”
说着,甄尧又意识到这话似乎有些越界,连忙解释道:“在下没有别的意思,我在这洛京也算有些人脉,若是有需要之处,在下也可以帮得上忙。若是不方便相告,就请恕在下多嘴。”
“倒也没什么不方便的。”
秦霄摇摇头,说道:“我此前一心修行,不闻外事。这次出来,是为了游历一番,增长些见识,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到处走走,走遍这大好山河。”
“兄台洒脱!”
甄尧似乎有些羡慕秦霄的洒脱。
在这年代,进行“环国旅行”,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即使走南闯北的商人,往往也只走固定的几条线路而已。
就像甄家,不同方向的线路,都有不同的人负责,没有人能把所有地方跑遍的。
也只有一些士子,会选择“走万里路”来增长见闻。
而且还得是那种家境丰厚的才行。
但凡穷一点,都负担不起这一路上的花销。
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等等。
真要远行,在这个年代,还是一件很难让人轻易下定决心的事。
但,正因为难,所以才更让人羡慕。
甄尧吹捧了几句,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道:“兄台若是没有固定目标的话,何不往冀州一行?若是兄台肯屈尊做客,甄家上下必扫塌相迎!”
甄尧本来就想和秦霄拉近关系,这是一个生意人的本能。
但凡看到有实力、有潜力的人,就会试图套交情拉关系。
倒也未必是真的想要“投资”点什么,只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在人情社会,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样的思想,是很正常的体现。
听到秦霄并无什么目的地,甄尧立即热情地邀请秦霄到甄家的大本营,也就是邺城做客。
秦霄推脱了几句,但甄尧实在太过热情,秦霄正好也没想好下一站去哪,便答应了下来,约定在洛京游玩几日之后,便去邺城做客。
甄尧似乎是真的极想和秦霄打好关系,当即放下望月楼的生意,为秦霄做向导,陪着秦霄逛遍了整个洛京。
虽然有些纳闷,为什么这个“秦公子”不喜欢去名胜古迹,反而总要往贫民居住的“下城区”,甚至是乡下跑,
但甄尧并未因为这些地方的“下贱”就扫了秦霄的兴致,反而全程跟随。
秦霄这么做,倒也不是故意折腾甄尧。
这一趟出来巡游,本就是为了查看各地的民生状态。
那些世家、贵族且不去说。
就算是小富之家,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对秦霄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秦霄真正想要了解的,是这个国家最底层人的生活如何,能否达到温饱。
考察的结果倒是让秦霄颇为满意。
或许是距离长安比较近的缘故,至少在这洛京周围,哪怕是最底层的平民,都能做到有遮风避雨的房子、能吃饱肚子、有御寒的衣物穿。
甚至于,只要稍微勤快一点,多耕种几块地,或者做些零工,每月还能有些余钱改善生活或者储蓄起来。
而稍微条件好一点的小富之家,比如一些有手艺的匠人,甚至还能考虑为家里的孩子请个先生教书。
但,这只是洛京的情况。
虽然洛京曾经毁于董卓的一把大火,但毕竟地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