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佯攻,做好了全军覆没于此的心理准备。
但,若是能保存实力,又有谁愿意将手下的大军全部葬送于此呢?
曹仁用兵擅长一个稳字。
夏侯渊也算是一位名帅。
有这两人压着,夏侯惇即便犯错,也不会葬送大局。
但,对面的关羽、张飞也不是等闲之辈。
尤其是关羽,在足够警惕的时候,是几乎不会犯错的,没有给曹仁、夏侯渊半点机会。
西线双方僵持住。
东线也没好到哪里去。
和西线不同,东线的徐晃、吕蒙、曹彰三人并未汇合在一起,而是各自为战。
他们手下的兵力只有两万,但却都是机动性奇高的轻骑。
曹操虽然没有涉足河西走廊的机会,但幽州也是一片广袤的草原。
再加上他还可以从草原胡人手中去抢资源,麾下并不缺少战马。
当然,幽州战马的质量是要比凉州大马略差一些的,组建重骑兵的难度比较高,因而曹操麾下的骑兵以轻骑为主,并没有原本历史上那支令人望而生畏的“虎豹骑”。
但,即便是轻骑兵,在对抗步兵的时候,也是有着极大的优势。
冲击阵线当然不行。
但靠着强大的机动性骚扰,却能轻而易举地让敌人焦头烂额。
徐晃、吕蒙、曹彰三人都是颇为出色的将领。
尤其是前两者,在原本的历史上,一个是五子良将之一,一个是东吴五大将之一,都是三国时代的一流名将。
黄忠、甘宁自然也不弱,但步兵在机动性上天然的劣势,让他们只能被动防守,几乎没有主动出击的机会。
而且即便是被动防御,也常常被敌人找到机会突破防线的薄弱环节,杀入后方进行骚扰。
徐晃、吕蒙、曹彰三人各自带领数千精锐骑兵,反复穿插,不断袭击孙坚大军的补给线。
所幸也仅仅只是骚扰,没办法做到彻底切断大军的补给。
再加上大军的物资储备非常充裕,短时间内倒是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
在周瑜的严令之下,黄忠、甘宁再怎么感到憋屈,也只能坚守不出,依托地利进行防御。
这种情况下,曹军一方也拿他们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纯粹的轻骑兵,对付数倍于己方,并且结成战阵的步兵方阵,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
没有厚重的铠甲,单单只是弓弩的射击,就能对骑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若是他们敢冒险冲阵,黄忠手下的步弓手军团,绝对会教会他们什么叫做“覆盖式轰炸”。
互相有所忌惮之下,东线的战局也和西线一样,暂时僵持住。
不过这一路,最大的不同在于,双方基本没发生过什么正面的碰撞,战损都很低。
不像西线,几次大战打下来,关羽、张飞手下的骑兵损失了近万人,对面的曹军也有数千人的伤亡,两边的损失都不小。
当然,按照比例来算,曹军的损失要更大一些。
但对于双方来说,这种程度的战损都不算是伤筋动骨,彼此都可以接受。
真正决胜的战场,是在中路,平昌到诸县这片区域的战场。
这片区域整体来说属于平原地形,但水路很多,各种大小河流的支流,让地形变得颇为复杂。
虽然基本上没什么水战的机会就是了。
曹操也不会蠢到用几万北方旱鸭子,去和江东出身的孙坚比拼水战。
麹义、颜良、文丑、太史慈四大先锋,除麹义只带了八百先登死士之外,其余三人各自率军两千。
一共八千八百人,看上去不多。
但这支先锋军的质量却是极高。
八百先登死士就不说了,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起码相当于七八千大军。
再加上四名大将,这支先锋军的人数虽少,但若是轻视他们,必然会吃一个大亏。
孙策便吃了这个闷亏。
他带着两万先锋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两万人只逃回来七千多,一战便损失了一万多人。
虽然大多只是受伤被俘,但在这种全面战争之下,被俘,基本上就意味着死亡。
以曹操的脾性,不肯投降的俘虏,肯定是不会浪费粮食养着的。
至于说投降……
秦霄麾下的军队,忠诚度全部都是满值,根本不存在投降这种可能。
除非是来自上级的命令,设计诈降。
后者并没有发生。
孙策不是诈败,而是真的没打过麹义四人联手。
毕竟他只是“小霸王”,而不是真正的霸王。
若是项羽再世,或许能以一己之力改变战局。
但孙策,武力方面也就比颜良文丑略高,但却也没有拉开质的差距,面对四人联手,没有被当场留下,就已经是命大了。
逃回主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