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既然秦侯盛情相邀,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又客套了几句,郭嘉告辞离去。
等了片刻,侍者传来消息,荀彧已经到了。
秦霄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口道:“请他进来。”
片刻,一名穿着黄衫的青年文士走了进来,先是恭恭敬敬地对秦霄行了个礼,道:“颍川荀彧,字文若,见过大人。”
以秦霄的官职“大将军”相称,是个很有趣的细节。
在秦霄公开的官职、爵位当中,虽然理论上都是平级,但实际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以【秦侯】最高,其次是【大将军】,而最低的,则是【太尉】。
因此,一般人称呼秦霄,都是以【秦侯】相称,以示尊意。谷
但偏偏荀彧就不这么干,非要管秦霄叫“大将军”,不是说他特立独行,而是在强调秦霄的“身份”。
汉室臣子的身份。
“这家伙,应该已经猜到我的心思了吧?”
仅仅只从这一个称呼上,秦霄就做出了这个推测。
秦霄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并不高,但长期和商鞅、李儒、贾诩这些人接触,对于这些“文人”平日里常用的一些隐喻、暗示,耳濡目染之下,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
只是一句开场白,秦霄就明白,荀彧已经对自己的“不臣之心”有所猜测。
如此看来的话,荀彧进入关中,还邀请郭嘉、戏志才两人同行,目的是试探。
一来,是试探自己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是否有劝说的可能。
二来,也是试探是否有机会让汉献帝重新掌权,成为一名“中兴之主”。
“先生请坐。”
秦霄伸手示意,邀请荀彧入座。
借着这个机会,秦霄也在思索,面对荀彧的试探,自己要怎么做。
是隐瞒自己的目的,和对方周旋一番,先把人留下再说?
还是直接坦诚直言,看看是否有机会说服荀彧,让他放弃对汉室的忠诚,转而认同自己的理念?
其实按照商鞅、贾诩等人的提议,前者更为符合秦霄的利益。
不管怎么样,把人留下,无论他忠诚的是汉室正统,还是忠于秦霄,只要肯做官,总能发挥作用。
哪怕不能发挥荀彧的全部实力,也总比让他投奔到别人麾下要强。
不过,迟疑了一阵,秦霄还是没有采用这个方案。
“你可以叫我秦侯,也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秦霄。”
秦霄一句话带过这个话题,不给荀彧辩驳的机会,直接开口道:“素闻颍川荀文若在战略布局方面堪称天下第一,我有一问想要请教。”
荀彧坐得端端正正,不卑不亢道:“大将军请说。”
依旧以“大将军”相称。
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
秦霄没有在这个称呼的问题上纠缠,和荀彧这种人“谈判”,绝对不能跟着对方的节奏走,必须要掌握主动权,否则必输无疑。
秦霄知道,自己在口才方面,肯定比不过这些专门玩嘴皮子的文人,干脆就不和对方辩论,直接借着地位上的优势来强压对方。
“如今汉室式微,各地诸侯割据。”
秦霄看向荀彧,问道:“你认为,哪几家诸侯,未来威胁最大?”
见秦霄并不在称呼问题上和自己纠缠,荀彧眼中闪过意思失望之色。
不纠缠,可以代表很多意思。
可以理解为认输,也可以理解为不屑于争辩,甚至可以理解成恼羞成怒,准备翻脸。
但,不论是哪一种,只要秦霄不再继续接这个话题,就意味着荀彧不能借着这个话题继续试探秦霄的心思。
虽然来时就有心理准备,知道这个“董卓第二”会非常的难缠,但荀彧并未想到,这个对手,连言语交锋的机会都不给自己。
不过,只是略微走神,荀彧就定下心神来,沉吟片刻,开口道:“若以势力而论,自董卓之后,袁绍、袁术两家,堪称威胁最大。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资源雄厚。若是起了逐鹿中原之心,其势头必难以阻挡。除此之外,公孙瓒、刘表、陶谦,均是潜力不俗。”
“若是以野心而论……”
荀彧拉了一个长音,足足停顿了半分钟,才继续道:“骁骑校尉曹孟德,江东猛虎孙坚,均可为一世人杰。”
又一个漫长的停顿过后,荀彧话题一转,又说道:“然而,另有一人,大忠大奸,实在难以辨别。若为忠,可为辅佐汉室中兴之一代贤相。若为奸,则祸乱天下之事,必始于此人!”
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荀彧目光灼灼地看着秦霄,话语中的意味不言而明。
得到荀彧这样的评价,秦霄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生气,竟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我不是汉室忠臣。”
犹豫了许久,秦霄还是决定和荀彧开门见山。
秦霄自认为自己的优点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