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一百一十四章 稷xia学gong

+A -A

然,成绩优异者,可以考取三司的技术学院,作为三司吏员使用。附近的几个州县,愿意的也可以把孩子送来入学。”

    朱琏和李清照都有些明白李敬的意思了。

    河北过来的难民很多,真要人家世代做矿工,子孙出头没有一点希望。

    这日子也太苦了。

    三司在朝廷中枢可是实权部门,三司的吏员对他们这些科举和太学出身的官僚也算是好去处,对这些铁工,矿工的子女而言,简直是一步登天。

    “李敬此言可行,一举数得,铁厂真的很缺乏识字的管理!就治国而言,娘娘此举在替官家对河北难民施恩,稳定山东两路。于三司而言,是储备后续的学子,于矿工,铁工而言,免除后顾之忧!也不至于让这些矿工,铁工的儿女满山乱跑,被人拐了去。”

    “李易安要帮我,你是名满天下的才女!”

    看着李清照有些凝重的点头。

    李敬心里乐开了花。

    等着吧,等着自己回来,看看能不能再弄点钱,弄点人,各种工厂开到哪里,你们的学校就会办到哪里。

    你这个千古才女就没时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了。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吃不了饭,救不了大宋。

    老老实实当生产队的驴吧。

    以后在设法把赵明诚拉下水,姑父做官能力不行,教孩子还是绰绰有余的,让他别研究什么金石了,编撰一些启蒙的书籍给孩子读书。

    正在李敬胡思乱想的时候。

    门外突然出现了赵家一个老仆。

    赵明诚连忙出门。

    没走几步,嚎啕大哭起来。

    李清照三步并作两步出去。

    朱琏也关心的问,出什么事情了。

    赵明诚的母亲郭氏,东平人,是郭概之女。

    郭概,曾任提点刑狱,善于择婿吗,几个女儿都嫁的好。

    包括官居吏部尚书的赵挺之,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都是他的女婿。

    黄灿有些不明白,赵挺之两口子都是山东人,赵明诚他母亲怎么死在江宁。

    一问之下,才知道郭氏去赵明诚弟弟家暂住没有回来。

    历史上,赵明诚南下奔丧,正好撞到了失去朝廷中枢,无人可用的高宗怀里,第一时间就被任命为了江宁知府。

    不知兵,懦弱的性格,在一场兵变中暴露无遗。

    明明下属提前预警,有准备,并且打赢了,他却翻城墙逃走了。

    扬州听闻的李清照愤然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后世都认为讽刺高宗的意味更多,赵明诚却羞愧病故。

    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赵明诚配不上李清照。

    但是作为李清照的侄儿。

    李敬心里非常清楚,姑姑年入中年,不是青春岁月的时候,夏日绝句更多带着怒其不争的愤慨,更多的也是在喷南宋无能的君主。

    自己这个姑姑还是深爱着赵明诚的。

    这是一副残棋,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两口子现在才四十多,还有大好的光阴等着,赵明诚的弱点不暴露,加上他对李清照尊重,敬爱的态度,两口子是可能幸福的走完一生的。

    所以,奔丧是不能奔丧的。

    江宁不能去。

    万一康王称帝,手下正是无人可用,听说后还不立刻给赵明诚任命职务。

    自己去河北一趟马上就回山东,有自己和关胜,种彦鸿主官山东军务。

    三司在山东重建。

    有朱琏坐镇山东,山东官员都有了主心骨。

    赵明诚懦弱的性格就不会暴露。

    也不至于被李清照写诗讥讽,合适时候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此生活,若平安无忧健康老去倒也不失为美谈,至少自己姑姑晚景绝不会凄凉。

    “德甫是否要南下奔丧?”

    朱琏尽管舍不得李清照离开,孝道毕竟是人伦大事。

    送母亲最后一程,也是理所应当。

    赵明诚叹了一口气。

    “母亲亡故,儿子不能送最后一程,心如刀绞!”

    赵明诚抬头正好碰见李敬的目光,又看着李敬朝着朱琏身上示意。

    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又望向了朱琏。

    “德甫想去就去,予在山东无须多管!”

    听见朱琏的话,他陷入了沉思,不去,怕朱琏觉得他不够孝顺,去的话,又怕别人觉得他把皇后扔在自己管辖地域是不忠。

    “姑父,我此行河北,派兵南下,让人把令堂棺木运到山东,你可以托付赵家老仆或者在家族中指定一个养子,替你戴孝而行!”

    不知道赵明诚心思的李敬,此刻心里在想。

    赵明诚啊赵明诚,我以德报怨,都不计较养不熟的恶名了,只能帮到这里了,你不能让我失望啊。


【1】【2】【3】【4】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