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

+A -A

    他的用兵风格上,也继承了白起一贯的风格,快、准、狠。

    一旦找到机会,便穷追猛打,不给对手丝毫喘息的空间。

    仅仅两个多月,秦军便攻占了上党。

    赵国立即派出廉颇,率兵五十万,一面阻拦秦军继续进攻,一面接应上党的百姓撤离。

    双方在长平对峙。

    这看似玄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上党本来就和长平紧挨着,秦国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要逃到赵国去,只能从长平走。

    而赵国为了接应这些人,必然要在长平布置重重防线。

    秦国若是不肯这么撤退,还想继续打下去,也没有别的选择。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双方在长平一带,展开了“漫长”的对峙和交锋。

    廉颇自知,这些年赵国连番大战,损失惨重。

    虽然还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来,但其中的主力部队所占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出头,绝大多数都是二线,乃至凑数的杂牌部队。

    而秦国,在这些年的战争中,虽然也有不小的折损,但收获却也不小,整体实力削减的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正面打,赵国是很难打得过秦国的,只能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

    赵国毕竟以逸待劳,秦国劳师远征,后勤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国。

    就算秦国一开始能占一些便宜,只要不能迅速扩大优势,秦国消耗不起,最后必然还是要退兵的。

    廉颇对局势看的清楚,采取的也是这种消耗的办法。

    他命令大军建造堡垒、挖掘沟渠,试图将长平打造成一座庞大的战争要塞。

    一年时间里,双方爆发了超过一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

    当然,其中以数千到一两万人的小规模战斗为主,甚至还有不少次,只是几百人的试探性战斗。

    赵国损失不小,丢掉了三十多处营地,上百处据点,伤亡超过八万人。

    所幸,在这种漫长的消耗战中,再大的伤亡,只要后方国力跟得上,都能得到补充。

    只要不是一次性的大量伤亡,基本上死伤多少就能补充多少,赵军依然维持在五十万这个数字上。

    秦国的损失也不小。

    廉颇毕竟是当世名将。

    甚至是战国四大军神之一,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虽然秦国的整体实力更强,但廉颇却是以一己之力,挽回了赵国的颜面。

    秦国并非每一次进攻都能占到便宜。

    反而,绝大多数的攻击都被廉颇完美地化解,只是偶尔才会因为战略需要而放弃一些营地或者据点。

    而廉颇的反击,则更加凶狠。

    没有白起这个同等级的对手,司马错和王龁虽强,却比廉颇差了一筹。

    在赵国的反击之下,秦军的死伤比赵国还要惨重,伤亡高达十三万之多。

    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万多名【秦之锐士】。

    某一场大战中,廉颇以五万多名杂牌军队为诱饵,将秦国的一支主力部队引入陷阱,随后以赵国的王牌骑兵设伏,一举歼灭五万秦军。

    五万人的伤亡,不至于让秦国伤筋动骨。

    但若是里边包含了一万【秦之锐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一仗,据说气得秦昭襄王砸碎了一件心爱的玉瓶。

    暴怒之下,秦昭襄王派使者来找秦霄,请秦霄联合出兵。

    咨询了手下谋士的意见之后,秦霄以“不干涉秦、赵之争”为理由拒绝。

    嬴稷怒极,却拿秦霄没什么办法,只能严令司马错、王龁大举进兵,尽快拿下赵国。

    事实上,打了一年,秦国的后勤压力已经很大了。

    出兵数十万劳师远征,意味着单单只是运送补给,就需要出动上百万的劳力。

    一百多万人的吃喝拉撒,光是粮食就是一笔海量的支出。

    更不要说,少了这些壮丁劳作,粮食等物资的产出也大幅度的下降。

    再拖下去,秦国真的拖不起太长时间了。

    暴怒只是表象,真正让嬴稷担心的,是后勤的压力。

    总之,不论如何,在嬴稷的压力下,司马错和王龁加快了进攻的节奏。

    虽然廉颇很强,但毕竟只是一个人。

    司马错和王龁直接分兵,司马错负责拖住廉颇,王龁则绕路进军,试图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战术确实是好用。

    短短一个月内,秦、赵之间就爆发了三场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双方互有胜负。

    规模最大的一场,秦国出动了三十五万大军,赵国则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应对。

    但总体来说,还是秦国的伤亡更大一些,高达二十六万,其中包括三万【秦之锐士】。

    反观赵国,只有二十一万的伤亡,其中最核心的骑兵部队伤亡只有两万多,还保留下来了十五万人。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