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军情局传来的情报,让秦霄不愿再等下去。
每多等一天,便意味着无数人死去,无数家庭破裂。
这不是战场上的厮杀。
若是战场厮杀,无论杀敌多少,己方伤亡多少,秦霄都可以将其当成一个简单的数字,一笑而过。
但,牵扯到六位数,乃至更多平民的流离失所,秦霄却是无法说服自己袖手旁观下去。
提前出兵,虽然对己方不利,但秦霄相信,自己来到这个副本足足四年的时间,打造出的这支强军,足以征服天下!
做出决定之后,秦霄不再犹豫,当即召唤众多文臣武将,商讨出兵北伐一事。
这种大事,自然不可能放到“朝会”上讨论。
人太多,根本不可能讨论出个结果来,只能放到私下的“小会”里谈。
但随着秦霄麾下的人才不断增加,有资格参与到“小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芙蕾尔不喜欢这种人太多的场合,干脆没来露面。
此外,还有一些不在长安的文臣、将领无法参与。
比如驻守边境的张辽、孙坚,还有镇守一方,担任刺史的商鞅等人。
参与到讨论中的,军中将领以岳飞、马超两人为首,谋士则是郭嘉、贾诩,文臣有李儒、王允、荀彧三人。
虽然加起来也没到十个人,但对于真正要讨论重要决策的小会来说,其实人已经不能算少了。
人越多,往往也就越容易出现分歧和争吵,难以达成一致,效率会大幅度降低。
不过有秦霄压着,这种人数,倒是不至于有什么问题。
将众人召集起来之后,秦霄没有废话,开门见山道:“我打算出兵北伐。”
顿了顿,秦霄加重语气,强调道:“这不是征求你们的意见,而是命令!你们的任务,是帮我完善北伐的计划!”
见秦霄的态度严肃,众人都心中凛然。
秦霄平时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君主”,一些性子莽撞的,比如刘三刀,有时和秦霄开一些略微过火的玩笑,秦霄也不会生气,反而会嘻嘻哈哈地和他们胡闹。
但,真当秦霄严肃起来的时候,却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众人不敢有丝毫的忤逆和逾越。
沉默了一阵,岳飞率先上前,问道:“不知主公打算出动多少兵马?何时出征?”
“除了防备异族的边境守军之外,其余百万大军可全部出征!具体调兵多少最合适,由你们决定。”
很多时候,打仗,并不是人越多就越好的。
人越多,对后勤的压力就越大,反而发挥不出战力来。
只有当后勤体系的负担能力,和前方的大军人数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这种情况下,大军的战斗力才是最高的。
当然,这其中涉及到的东西相当复杂。
秦霄不至于完全不懂,但却也不会放着一帮专业人才不用,非要自己一个人去研究这个。
想了想,秦霄继续说道:“至于出兵的时间,当然是越快越好。最晚,不能超过一个月。”
现在夏收刚刚结束,正是出兵的时机。
考虑到大军的调动,后勤调配等等都需要时间,再怎么压缩,一个月时间也已经是颇为紧张了。
在北方用兵,气候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北方寒冷的气候,对于冬季作战十分的不利,因此能在夏天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拖到冬天去。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秦霄决定提前出兵,也算是有道理的。
当然,仅仅只是“气候”这一个因素,并不足以抵消掉仓促出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在秦霄摆出了一副坚决执行的态度之后,众人也只能依照秦霄的意图,尽可能将仓促出兵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后勤方面,物资都是现成的,至少支撑数年的战事没有任何问题,只需要征调民夫苦力和车马牲畜即可。”
王允首先表态,却又立即提出一个难点:“但具体的执行,需要根据出兵计划来做相应的调整。比如一路大军进军,和分几线进攻,对后勤的负担都是不一样的。这方面,麻烦诸位将军先拿出一个初步的计划来。”
后勤运输路线,对于后勤压力的负担也是不同的。
很简单的道理。
从长安出发,只保证一条补给线的畅通,和从各地出发,同时保障七八条补给线的畅通,难度肯定不一样。
岳飞和马超对视一眼,后者道:“若是百万大军出动,至少分兵四路。以禁军为主,从中线推进,其余三路三方包夹,彼此互相支援掩护。”
“若是四路齐头并进,则补给也需四路并行。”
王允思量片刻,开口道:“以供应百万大军所需,至少需征调民夫三十万人,若是车马牲畜不足,这个数字恐怕还需要增加。”
“人力、畜力不必担心,要多少有多少,只需确保每一分资源都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