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21章 赵云来投,郭嘉的劲敌

+A -A

经出了五服,与阳翟郭氏的交集不深,仅仅只和年轻一代的几人有所来往,主公不可抱太大期望。”

    “没事,尽力而为就是了。”

    说着,秦霄忽然笑道:“以这些世族多面下注的作风,我都来到这了,要是一个人都不给我,恐怕也不合适吧?”

    郭嘉也被这句话逗笑了,哈哈大笑道:“主公此言不错!主公亲自来要人,他们就算是敷衍,也不至于让主公空手而归啊!单单只是颍川的名门望族,主公至少也能得百名文士。”

    “百人可不够。”

    秦霄摇摇头,说道:“光是现在,我们的人才缺口就在四五百上下,还不要说以后再扩张之后,还需要更多的人才。颍川这地方人杰地灵,名门望族也多。至少也得带两百……不,三百人回去才够!”

    若是能在颍川带回三百文臣,从其它地方再想办法凑一凑,基本上就可以解决掉现在的人才缺口了。

    至于益州,以及中原其它地方的世族那要来的人,可以留作人才储备,为以后的扩张打好基础。

    “三百人啊,这就有些难度了。”

    郭嘉对于颍川很了解,侃侃而谈道:“颍川四大豪门,次一等的世族,再次一等的寒门,人才是不少的。按照主公的要求,至少凑出六七百人,应当没有太大的难度。”

    这年代,所谓的“寒门”,也不是真正的寒门。

    至少也得是“小地主”这个级别,才称得上寒门两个字。

    要知道,在这年代,书籍可是奢侈品。

    没有一定的家底,连书都读不起,谈何培养人才?

    必须得是家底丰厚的地主阶层,才能有资本让一部分族人脱离生产,请专门的先生来教导,慢慢培养出人才。

    等这些人才拜官入仕,又能反哺家族,一代代循环下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让家族愈发的强盛。

    封建社会所有的豪门,都是如此起家的。

    哪怕到了后世的“士大夫”时代,归根结底,也只是所谓的世家换了一批人,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但他们做法,却从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秦霄对这个年代的世族了解不多。

    但,光一个颍川荀氏,在史书上留名的就有上百人之多。

    哪怕这上百人分散于各个年代之间,在三国时代的人或许只有几个、十几个。

    但这都算是顶尖的人才。

    以这个半神化世界的水准,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之外,最起码也得达到A级英雄,才有资格在史书留名。

    而更多的,却是那种“籍籍无名”之辈。

    这种人的数量,其实才是占了绝大多数。

    以郭嘉对颍川世族的了解,推算出的这个数字,大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奉孝。”

    秦霄想了想,问道:“该如何让这些世族能为我所用?”

    “想要让他们完全倒向主公,几乎不可能。”

    郭嘉摇了摇头,说道:“以世族的秉性,通常不会将身家性命赌在一个人的身上,而是会分散风险,以免满盘皆输。”

    秦霄一句话脱口而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主公此言甚妙!虽粗俗,却发人深省!妙!”

    郭嘉楞了一下,紧接着立即拍手叫好。

    不过他的注意力并不在这句话上,赞叹了几句,便继续刚才的话题道:“除非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曹操所在的曹氏,还有与曹氏世代姻亲的夏侯氏,既然曹操要争夺天下,曹氏和夏侯氏就只能孤注一掷,将族运赌在曹操身上,赌他能成功,因为他们别无选择。然而,其它的世族,就不会这样做了。”

    “是啊……”

    秦霄叹了口气,道:“无论谁夺得天下,终究还是要靠这些世族来治理的,所以他们有资本当墙头草。几方都下注,无论谁赢了,他们都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虽然秦霄的能力不算特别强,但毕竟是经历过后世信息爆炸冲击的人。

    这些被人研究了无数次的观点,还是能说上几句的。

    其实这个年头的形式很明显。

    除了几家已经被迫绑上某人战车的家族。

    比如曹氏、夏侯氏,还有袁绍、袁术的汝南袁氏等等。

    其它的世族,基本上不是他们有求于诸侯,而是反过来,诸侯有求于世族。

    而且无论是谁最后取了天下,都离不开世族的支持。

    这种情况下,这些世族当然有当墙头草的资格。

    在你起家的阶段,如果看好你,给你一些人力、物力的支持,这叫投资。

    如果不肯给,你还不能翻脸。

    否则的话,王莽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虽然有刘秀这个一言不合召唤陨石的大魔导师,但王莽的倒台,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世族阶层的联手反扑。

    哪怕是秦霄,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