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15章 两个人的战争(xia)

+A -A

是小屁孩,不像荀彧,来了就能用。

    “不管怎么说,能留下荀彧的话,还是要尽力尝试一下。”

    秦霄想了想,补充道:“如果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借汉献帝的名头,让他为我们效力一段时间也好。至于以后的事……船到桥头自然直。”

    被商鞅提醒,心态恢复正常之后,秦霄已经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荀彧了。

    能得到,自然是最好的。

    即便得不到荀彧的忠诚,靠着汉献帝的名头,让荀彧为自己出力也是不难的。

    至于以后和汉献帝翻脸的时候怎么办?

    到时候再说呗。

    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了不成?

    “主公能这样想就最好不过了。”

    商鞅点点头,说道:“招贤馆处登记的士子已有上千之数,鞅打算这两日便择机召集士子,举办一次考试,以择贤才。按照主公所言,先以笔试粗略筛选,再进行……面试。”

    想了想,商鞅继续道:“以荀彧之才,通过笔试想来是不难的,至于这面试的时候,主公是否有兴趣见他一面?”

    “也好。”

    秦霄考虑了一会,便答应了下来。

    所谓的“面试”,其实主要是走个过场。

    真正重要的是借助面试的机会,查看各个士子的面板属性。

    通过职业、潜力、技能等等,就可以大致判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上限,从而做出最合理的分配。

    至于面试的成绩如何,又是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公平等等,其实都不重要。

    秦霄也打算亲自见一面荀彧。

    主动找上门去不太合适,以秦霄现在的身份、地位,莫名其妙地对一名士子表示关注,反而容易引起有心人的联想。

    何况,荀彧现在只是在颍川、冀州有一定的名气,并不算“声名远扬”。

    如果抛开先知先觉这一点,单单只从现在传扬开来的名气来看,在这次入关的士子当中,不乏比荀彧更出色的人。

    如果秦霄特别关注了荀彧,那么是否也要对其他人另眼相待?

    这就太过麻烦了。

    借助面试的机会与荀彧见面,其实是最合适的。

    正好,商鞅筹备考试,也需要几天的时间。

    这几天里,秦霄也可以借助关中的情报体系,继续收集荀彧的资料,思考如何将其拉拢至麾下。

    “主公,关于考试方面……”

    商鞅趁机提出几个疑惑。

    科举制源于汉朝,但一开始的时候非常的粗糙。

    一直到隋朝的时候,才被完善起来,作为华夏文明传承了上千年的“人才筛选制度”沿用至后世。

    商鞅生活在先秦时代,那时候显然是不可能有什么科举的,对这方面不太熟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秦霄对古代的科举,了解的其实也不多。

    但有系统面板在,真正重要的是在“面试”这一关,“笔试”更多的只是粗略地筛选一轮,淘汰掉那些滥竽充数的草包。

    借助着后世高考制度,秦霄倒也能说出个大概来。

    两人商议了一番,很快就将考试的内容定了下来。

    笔试相对简单,开设明算(数学)、明经(经史)、明法(法律)、策论、文章五科。

    其中文章属于必考,根据考题写一篇文章即可,大致相当于后世语文科目里的作文。

    至于其它四科,只要报考任意一项通过,即可进入面试阶段。

    当然,如果有信心,也可以全考,反正只是多批几张卷子的问题,不会带来多少额外的负担。

    除了文章、策论相对主观之外,其余三科都是有固定标准答案的试卷,连阅卷都只需要派几个粗通文墨的小吏就可以完成,根本不会占用多少“人力资源”。

    笔试结束之后,商鞅就要辛劳一些了。

    岳飞出征在外,而李儒、王允等人则是还没有去过主世界,没法开启附属面板。

    至于其它忍者之流,限于能力方面的问题,不足以对一个人的才能进行充分的判断,为其安置合适的岗位。

    只有商鞅,既有附属面板,可以查看别人的属性面板,又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判断每一个人最适合的位置。

    因此,面试阶段必须要由商鞅一个人来完成。

    目前,《招贤令》发出去一个多月,招贤馆内登记了身份的士子有一千多人。

    估计第一轮笔试,能淘汰掉一批滥竽充数的草包。

    但敢来的,估计或多或少都对自己很有信心,哪怕水平差,也不至于差得太离谱。

    即便是把笔试的难度略微提高一些,秦霄估计,最多也就淘汰掉三分之一左右,再多就会将许多等级较低的“英雄”也给刷下去。

    商鞅一个人,要面试数百人,即便是放下政务,全心全意投入到这件事上,少说也得按“月”来计算。

    秦霄计算了一下人数,觉得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