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9章 函谷关有变!

+A -A

活,容易变通。

    如果秦霄真的能够成事,自然就是一段类似于楚国芈八子嫁入秦国的“美谈”。

    如果秦霄像董卓那样,很快衰败下去,王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

    对于这一点,双方都心知肚明,却谁都没有点破。

    忠诚度面板上,王允的忠诚度达到79点,不算十分可靠,但也算是能够给予一定程度的信任了。

    在解决掉王允的问题之后,其实长安城内乱七八糟的问题还不少。

    比如袁氏一族的掌门人,汉献帝太傅袁隗。

    又比如中郎官蔡邕。

    这些人,也是秦霄无法利用神秘基地直接收服的,而且立场摇摆不定。

    不过,在获得了王允的支持之后,再加上商鞅、李儒的压制,蔡邕、袁隗等人倒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何况,这些人虽然能力不强,但身份特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利用的到,先留着也不是一件坏事。

    暂时不管已经初步平稳下来的朝堂,秦霄的注意力转向内部的发展和开发。

    关中之地虽然不算广袤,但却也能容纳数百万人口生活。

    单单只是这片肥沃的粮仓,想要完全开发出来,就得上百万的壮丁。

    这还只是农耕的部分。

    为了供应大军所需的装备、军械等等,又需要开采各种资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再加上工匠等等,秦霄目前所掌握的人口资源,还有很大的缺口。

    整个关中,除去军队不算,目前的总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出头。

    当然,这个数字,没有计算关中士族家中的“私奴”。

    这些豪门世族的垄断,并不仅仅只是在官位、知识、土地、资源方面。

    就连人口,也大量被他们所垄断。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这个年代的豪强,想要争霸天下,就必须设法取得世族的支持,否则根本无法成事的核心原因。

    秦霄暂时没有和这些世族翻脸的打算,自然也不会去动他们的核心利益,试图从世族手中“解放”一批人口充实领地。

    但,仅仅只靠手中这两百万人口,显然并不足以满足关中发展的需要。

    要知道,这两百万人口可不全是壮丁,里边还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妇孺。

    整体的壮丁比例只在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七十多万人。

    即便再让成年女性和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担任一些简单的工作,顶多也就再加上五十万人左右。

    这样算来,整个关中地区,人力方面的缺口高达百万以上。

    想要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神秘基地的人口额度,大部分都要用于补充兵源,不可能召唤过多的平民劳力。

    这会大大拖延秦霄扩张的步伐。

    在一开始,秦霄也只能拿出少量的人口额度,“适当”招募一批平民劳力,来缓解关中内部的劳力需求。

    当然,这里的“少量”,其实数字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少召唤一个有【赳赳老秦】特性的士兵,就能多召唤出一百名不带任何特性的普通劳力。

    工匠的“价格”要贵一些,但和兵源比起来,也要便宜得多。

    现在秦霄一天的人口额度就高达二十二万,拿出两天的人口额度,就能补充一大批基础劳力和低阶工匠。

    秦霄消耗了两天的人口额度,召唤了三十万壮丁,外加数千名工匠,用来填充关中的人口。

    此时正值初夏,距离冬小麦播种的时间还有好几个月,正好可以先搞一轮基础建设,修复在战乱中受损的城池、伐林垦荒、开掘沟渠等等,等到几个月后,开始耕种。

    时间错开,虽然会对管理体系造成较大的负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

    用一百万人口,干出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事。

    新增的人口,和之前收拢起来的平民被按照区域重新分配工作和土地。

    一部分人口过多的乡镇,难免会有一些家庭需要迁到严重缺乏劳力的耕种区、矿产区。

    这或多或少引发了一些抱怨,但在这个年头,习惯了逆来顺受的“贱民”们,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反抗。

    为了追求最高效率的发展速度,秦霄已经顾不上考虑底层平民的感受。

    在这乱世,能免于战乱,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已经是最大的幸福,就不要奢望更多了。

    怨愤当然是有的,却被控制在了最低限度之内。

    为了激发百姓的积极性,秦霄并没有按照主世界领地内的模式,推行土地共有制。

    而是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认可土地私有。

    只要是无主的荒地,谁家开垦出来,耕种满一定的年限,就归其所有。

    这也算是一种激励。

    华夏民族,对土地,尤其是可耕种土地的执念,是刻入基因深处的。

    开采资源、开垦荒地、挖掘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