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4章 董卓的小金库

+A -A

此时,结合着商鞅的意见,秦霄的想法也渐渐完善起来。

    考虑了片刻,秦霄开口道:“钟繇可用,我打算让他先给你做副手,立下功劳之后,再决定如何升迁。”

    秦霄相信,只要自己招揽,钟繇并不会太过强烈地反对。

    现阶段,秦霄也不求什么百分之百的可靠、忠诚。

    能把人招揽过来出力,不拖后腿,就足够了。

    至于其它的,以后慢慢再行处理就是。

    刚刚招揽过来,忠诚度不高的时候,秦霄也不可能让钟繇立刻就掌握什么大的权利。

    先分配到商鞅手下,正好商鞅也需要几个“助手”。

    安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行考虑以后的问题。

    至于王允……

    秦霄对太原王氏的了解不多,仅仅只知道,这个家族好像在世族当中非常的牛哔。

    至于具体牛哔到什么地步,秦霄就不了解了。

    不过,秦霄隐隐约约记得,好像未来曹老板的手下当中,就有几个文臣武将,是出自太原王氏。

    其中一个叫王昶的,在曹丕继位之后,还一度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过于强大的世族割据,对朝廷的统治显然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汉、唐、晋、隋,一个个朝代,都是亡于豪门世族之乱。

    哪怕是后来的明朝,虽然没有世族,但士大夫、士绅阶层,和豪门世族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若是抛弃其它,仅仅只以当下的“时代背景”来看,借助世族的力量,无疑是有助于谋夺天下的。

    至于夺下天下之后,又要如何着手于削弱世族,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若是连第一步都没有完成,何必去考虑未来的危害?

    秦霄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敲打着,脑海中一个念头逐渐完善起来。

    忽然,秦霄开口道:“你说,如果我重用世族,王允是否能为我所用?”

    “太原王氏和汝南袁氏不同,似乎没有裂土封王,乃至图谋大位置野心。”

    商鞅权衡片刻,谨慎地说道:“依‘历史’来看,太原王氏所图,无非是权倾天下,却无心争夺大位。日后或可成为主公霸业之阻力,但在主公一统天下之前,世族虽也有害,却是利大于弊。”

    “就这么定了。”

    秦霄的念头愈发明确,当即道:“你先去和王允、钟繇谈谈,旁敲侧击一番。我没记错的话,钟繇现在是黄门侍郎吧?若是他肯效忠,官职方面我不会亏待他。至于王允……”

    王允已经是司徒,官至三公,不可能再往上升了。

    想要在这方面给予他什么许诺,是不现实的。

    秦霄犹豫了一下,开口道:“我记得,太原王氏有个叫王凌的,好像现在在什么地方当太守,你给王允暗示一番,我愿意升这个王凌做一州刺史,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商鞅立即领命:“鞅明白,今晚鞅便设下私宴,宴请王、钟两人。”

    “嗯。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别省着,送礼方面也别小气,该用多少,直接从库银报销。”

    秦霄点点头,不再谈论王允、钟繇二人,转而道:“关于贾诩,你怎么看?”

    商鞅毫不犹豫道:“此人堪为佐国之大才!”

    秦霄楞了一下,没想到商鞅竟然会给贾诩如此高的评价。

    不过,想想贾诩在三国中的地位,也确实当得起这一评价。

    还没开口,商鞅又继续道:“只是,贾诩的能力虽强,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若是重用,或许会妨碍主公名声。”

    贾诩外号“毒士”。

    常言道,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从这个外号上,就可以看出贾诩的行事风格。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已经算是客气的说法了。

    再加上一个“苟”字,使得贾诩往往并不会对辅佐的主公尽心竭力,用起来也未必十分顺手。

    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不能掩盖贾诩的优秀。

    若是将“文臣”和“谋士”分开来算,整个三国期间,能够和贾诩相提并论的谋士,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这样一个顶尖的人才,要让秦霄放弃,肯定是不情愿的。

    但,直接请来用……

    请贾诩为自己效力不难,以贾诩无论何时都将“自保”放在第一位的谨慎,只要自己提出要求,贾诩肯定会“欣喜若狂”地当场效忠。

    但,在这表象之下,贾诩到底能有几分忠诚……

    秦霄估计,肯定是达不到六十分的及格线的。

    这样的忠诚度,别说贾诩本来就有一大堆黑历史。

    就算是没有,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忠诚度不达标的情况下,秦霄也不敢用。

    谁知道他提出的计策里边有没有陷阱?

    以贾诩的老谋深算,就算有陷阱,恐怕也很难察觉得到。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