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用这个熊孩子。
没错,在秦霄眼里,汉献帝刘协,不过就是一个没长大的熊孩子。
毕竟才十岁,就算从小耳濡目染,又能学会多厉害的手段?
三国世界虽是演义,但也是基于历史而来,比火影这种纯粹基于虚构故事的“衍生世界”,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合理性”要更强,不会有那种几岁大的小屁孩就能独当一面的事情出现。
“陈留王受到了不小的惊吓,这几天都没恢复,一直神情恍惚。”
商鞅沉吟片刻,隐隐猜到了秦霄的打算,不由问道:“主公可是想要与王、钟摊牌?”
“确实有这种打算。”
秦霄点头,这种事没什么好隐瞒的,何况商鞅绝对算得上自己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想了想,秦霄问道:“你这几天一直在和他们打交道,你觉得,钟繇、王允这两人,能不能大用?”
其他人暂且不说,这两个领头的,要如何对待,可以说非常的关键。
那些低阶的文臣、武将,用处是有的,或许一些A级、B级英雄,也能一定程度上独当一面。
但一个势力真正想要强大起来,最需要的不是大量的低阶英雄,而是顶尖英雄的质量。
任何一个S级或者S级以上的英雄,都足以镇守一方。
从能力上来说,也值得托付大事。
但,忠诚和信任,又是一个必须要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
秦霄对王允、钟繇两人的能力很是眼馋,却又有些不放心,想要听听商鞅的想法。
商鞅这几天一直在作为秦霄的代表,和长安城中的各方势力打交道。
短短几天时间,不至于说知根知底,但至少也能有所了解。
商鞅沉吟片刻,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提醒道:“鞅这些日子,确实和各方权贵往来频繁,也算有所了解。但,这了解毕竟不可能全面,主公还需有自己的判断。”
“我明白,你说吧。”
秦霄点点头,作为臣子,商鞅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秦霄在做决定的时候,却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先说王允。”
商鞅想了想,开口道:“王允此人,给鞅的感觉是个心机深沉之辈,行事作风颇有世族高阀的做派。此人表面上忠于汉室,实则是忠于世族。汉室衰败,不符合世族之利益,因此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实则是为世族牟利。主公若要重用他,需考虑未来如何对待世族的问题。”
这个观点很有趣。
在秦霄曾经生活的蓝星上,关于“王允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问题上,也曾引起过不少三国爱好者的争论。
如果仅仅只看到“铲除董卓”之前,王允虽然偶尔有立场摇摆,但大体上来讲,还是个汉室忠臣。
但在铲除董卓,王允大权在握之后,却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将权利交还给皇帝,反而进一步削弱了皇权。
唯一的变化,不过是控制皇帝的人,由董卓变为了王允罢了。
若是以“论迹不论心”的角度来看,王允显然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奸臣,不比董卓好到哪里去。
这前后变化,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但,若是以商鞅的观点来看,其实王允一直都没有变。
铲除董卓,符合世家阶层的利益。
而独揽大权,确保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没有实际的权利,同样也符合世家的利益。
若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王允确实是如商鞅所说,“无所谓忠奸”,只是做出最符合太原王氏利益的举措而已。
“这观点倒是有意思。”
秦霄笑了笑,不置可否,又问道:“那钟繇呢?”
“钟繇……”
商鞅忽然一笑,道:“这人,是个全才,能文能武,既能主持朝政,又能治理一方,统兵打仗也会,甚至还能做个纵横家,执外交事,什么都会一点,放到哪都能发挥作用。”
顿了顿,商鞅继续道:“钟繇此人,表面上看,似乎是酷爱书法成痴,实则是一种伪装。他的权势欲望极重,且不是为了什么抱负、理想,就是单纯的想要高官厚禄而已。若是主公能在这方面满足他,此人可用。但,鞅以为,主公不可令其镇守一方,最好是放在眼皮子底下,就近掌控。”
这番说法,倒是和李儒的分析大差不差。
但,却偏偏不怎么符合秦霄对钟繇的印象。
在秦霄的印象中,钟繇是个书法迷,为了书法,甚至可以连官都不做,怎么看都不像李儒、商鞅口中那个利欲熏心之辈。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李儒这样评价,秦霄可能还不会放在心上。
但商鞅也这么说,秦霄就会非常重视了。
两个顶级文臣一起看走眼的可能性有多大?
显然这几率并不高。
对于这两人的“处置”,秦霄已经思考过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