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四百五十四章 草人借箭

+A -A

能清楚的看到线在哪,根本不用特意留心盯着看,抬眼就能看到。

    上次来探城,插在地上的环首短刀没用了,顺便收走。

    井阑往左推,去下一处楼梯口曳射留记。

    井阑慢腾腾的推过去的途中,城上黄巾干看着,一点动静没有。

    到地方,“停!”李孟羲朝下边喊到。

    队伍立刻停了下来。

    上一箭,是在城角,只用对着城角射就成了,然而到第二个楼梯口,是在城墙中段,目无依凭,关羽凭感觉照着城墙根下射了一箭。

    高处的李孟羲是唯一能看到城后楼梯口所在的人,他看到,关羽这一箭,有些射偏了。

    关羽一箭射完,抬头问,“羲儿,箭正否?”

    “……偏了点,不过尚可……”李孟羲本就想说,就此算了,没偏多少。

    关羽一个动作让李孟羲又是意外。

    关羽手拉着细绳用力一拉,那边,叁十步外,箭支被绳子拔起,给拉了回来。

    李孟羲恍然,绳箭的确是能回收的啊。

    曳射标记法,甚至还能修正!甚至比赤羽箭还要好!

    赤羽箭也能标记,在叁十步外,一箭射过去。可万一,赤羽箭没射准,偏了,就没办法补救了,又不能跑城下去把箭拔回来。

    曳射法则能补救,偏了就拽回来重射就是。

    因为能补救,因而就可以做出极其精准的标记。

    再随后,关羽对着一个地方,重复射了数次。

    “左了一点。”李孟羲指正。

    ……

    “又偏右了。”

    ……

    “好,这次正好。”

    ……

    以李孟羲的这个角度看,绳箭正巧射中楼梯口正中的那个位置,不偏不斜,精准异常。

    照旧,关羽又一次把枪旗戳在地上,把绳箭的绳子高高绑起,从箭支落处,到枪旗处,叁十步,一条弯弯的红线悬在那里。

    井阑继续往下,轮子慢腾腾的骨碌碌的滚。

    李孟羲警惕不减的仍在防备城头,就怕黄巾突然偷袭。

    事实证明担忧是完全多余的,不知该夸黄巾纪律还算可以一支箭也没再射下来,还是该讽刺黄巾低层军官军事素质的缺乏,明眼见义军在算计布置什么,城头黄巾军看到饶有趣味,个个张望,却没人想到抽冷子射上几箭打扰一下。

    没箭雨干扰,此时也没风,关羽愣是比在靶场试射还轻松。

    李孟羲甚至是悠闲的,有充足的时间协助关羽一次次重新修改箭支落点。

    一段时间后,走至另一段城墙角,十个楼梯口全部用箭支和绳子标记了。

    回头看,城外隔一段距离就在地上插了一杆旗帜,显眼无比。

    李孟羲感觉成就满满,“撤!”

    义军毫无波折的撤退回去。

    直到李孟羲众人都撤回营地了,才有稍微机灵的黄巾头目回去禀告张宝,说城外有异。

    张宝赶忙登城细看。

    张宝登上城池,不用头目指,他一眼就看到城下插着的旗子。经头目提醒,说旗杆上还绑着绳子。

    张宝探头往城墙根一看,还真看到绳子。

    一支箭钉在城根,红绳从箭杆一直连到旗杆上。

    一旁头目小心翼翼的问,“将军,官军是不是也有高人,这是个害咱们的法术不成?”

    张宝闻言,脸色一变,转头瞪了头目一下,“什么法术!论法术,官军也配跟我兄天公将军比?莫要乱言。”

    张宝看了半天,看不出名堂,只能下城。

    张宝走后,城头慢慢竟然起了流言,流言渐渐传开,黄巾军们神神秘秘,悄悄议论,说官军可能是设了法术,要害人呢。

    话说,作茧者必自缚,黄巾反应正应此理。张角自早时行医治疫之时,他假托仙术,画符作法,笼络信众,故而大凡张角本部,比别处黄巾,更信怪力乱神之事,也就是,更加迷信。

    现在义军过来又是红线,又是旗,又是箭,还没怎么着呢,黄巾就已经流言四起,自己脑补什么法术。

    如果让李孟羲知道曳射法还能有攻心之效,他肯定会乐的不行。若让李孟羲知道,随手做了一些战前布置,就让黄巾自起流言,那李孟羲肯定会明白一个道理,他会明白纵然装神弄鬼是虚假的,于兵事无补,但是如果敌军信鬼神之说,那何妨装神弄鬼呢。

    不就迷信吗,迷信能用,为何不用。

    装神弄鬼一番,不用打,黄巾就吓得战心已失,不战而屈人之兵。

    前不久,李孟羲总结过慑敌之法,归纳出,慑敌之法实乃制用五感之法。

    正如,张飞当阳断喝,吓得一员曹将肝胆俱裂撞落马下。然,如此威势,对一聋子一点用没有,因为聋子听不到。

    同理,十万大军列阵,甲光曜日,此般威势,威慑不了眼神不好的人。

    当日归纳威慑法,李孟羲想


【1】【2】【3】【4】【5】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