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四百零二章 诸事渐备

+A -A

    他虽然迫不及待,但并不急迫,拿来麦子,李孟羲先把麦子称了十斤出来。

    匠营用斧头,渔营用鲤鱼,医营用葫芦,那么,军师,

    因为人多,众目所视,根本让人升不起贪墨鸡蛋的想法。

    拉鸡鸭笼的车,就一辆车,负责养鸡鸭的人,却有二十人。

    李孟羲跟鲁犁说,抽屉架子需要继续做,一个不够用。

    众人看向鸡蛋的眼神是羡慕的,但无一人会有想把鸡蛋拿走的想法。

    与最初的一身穷弊模样相比,如今民夫众人,殷实了许多。

    鱼网也是可以随军晾晒的,跟民夫们拾的柴一样,民夫折下湿树枝,树枝当时不干,背着走几天,树枝经太阳暴晒,很快就变成干柴。

    再有,这军中第五营,专养鸡鸭的一营。

    一辆麦芽糖生产厢车,只够供给一个,最多两个伤兵。

    也就是,三十二斤麦,四天,可得麦芽糖八斤。

    假若再有哪个伤兵被开膛破肚,只能吃流质食物时,就还需要麦芽糖。

    鲁犁领命。

    负责养鸡的众人无法想到,李孟羲根本不去频繁来看鸡鸭下蛋没有,却很自信鸡蛋鸭蛋不会失窃。

    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哪怕是一根草,只要有点用,都不肯丢掉。

    但是,此时要去找刘备,看着旗帜去找,一找一个准,根本不用浪费时间。

    李孟羲在营中无所事事的晃荡,他看到,有一支飘扬的刘字旗在营地里,各处乱跑,一会儿左,一会右。

法是,每日早起行军,渔夫们三四人,或者五六人,抓着大网的边角,把网拉着走。

    就比如此时,李孟羲目光为营帐和人群车马所挡,他是看不到刘备本人的。

    枯燥的行军途中,数鸡鸡蛋是很好的消遣。

    再把麻布湿了水,铺在麦子上。

    找刘备的人多,找他李孟羲的人也不少,匠营医营各部,刘备关羽等人,都频频找李孟羲。

    车太少,最少得十辆麦芽糖厢车才够用。

    行军队伍之中,民夫队伍尤其漫长。

    一个抽屉一个抽屉的放麦子,到第五个抽屉时,麦子没有了。

    行军途中,养鸡鸭的人,会时不时朝笼子里看,看没有下蛋。

    然后,让鲁犁帮忙,两人一起按照做麦芽糖的流程,先把麦子倒抽屉里,薄薄两层,撒平,然后稍稍薄撒一层水。

    李孟羲因为那次遍找刘备不见,而意识到了旗帜系统的不足。

    军中万人,战兵千余,渔营匠营诸部加起来,不过几百。

    按第一次制作麦芽糖那时,麦子与麦芽糖的收获比,一斤麦,大致可得,麦芽糖四分之一斤。

    李孟羲便知道,那是刘备的专属旗帜。

    挺好,民夫营中储备着大量柴草,也算是囤积了物资,若有需要火攻之时,民夫营人人身上一个柴捆,大几千捆柴,火烧连营都够了。

    傍晚,扎营。

    旗帜系统完善后,刘备到哪,亲兵扛着旗帜跟到哪,作为军中统帅,很多人会找刘备,旗随人走,便于快速联络。

    做成的架子,形类衣柜,长与板车等同,分三排,每排上下抽屉,有五个。

    李孟羲把抽屉抽出看,抽屉做的很不错,是用平木板,再用长木条钉在一圈,就钉出了抽屉的深度,简陋且实用。

    这样,就等于是把网摊开晾了,随着人的走动,鱼网上的水不停淋下滴落,比静止晾晒效率更高,再加上天上的日头一晒,用不了半个上午,鱼网就完全干了。

    共计是十五个大抽屉。

    “或许,我李某人也需要一个旗帜。”李孟羲摸着下巴想到。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就要用这些抽屉做麦芽糖。

    有时鸡蛋下了,“呀,又下了个蛋。”人们会开心起来。

    他把旗帜系统给完善了一下,却忘了他自己,到现在他才想起来。

    这点量,足够给伤兵营那个昏迷不醒的伤兵作为特用口粮。

    但也就是足够一人。

    平均一天两斤麦芽糖。

    麦芽糖的生产周期是四天左右,四天时间,麦子大概能发芽。

    累是肯定累的,柴其实捡一点就够了,捡太多背着累人。但要是真劝的话,大概是没人听的。

    最后,称了数次麦子,十五个抽屉放完,共计用了三十二斤麦子。

    余下的,民夫大几千人。

    继鸡鸭猪笼之后,木匠营又有好东西做成了,是抽屉车,做麦芽糖的抽屉架子。

    如今民夫众人,怎么看怎么不像流民,更像是赶集或回家的乡人,看他们身上,柴捆一个比一个多,柴捆最多的,用一根粗枝挑着,前边挑两大捆柴,后边挑两大捆柴,柴捆比人都高。

    李孟羲之所以找一大群人养鸡鸭,他把人性算准了,用他喵的概率算的。

    殷实不在衣能蔽体,而在其身有长物。


【1】【2】【3】【4】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