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三百一十八章 多旌旗,少刀枪,跟庞统学的

+A -A

    那人端着破陶碗,把碗拿了过来,李孟羲接碗一看,碗里果然是一些颗粒很大的粗盐。

    

    “你想卖多少?”李孟羲问。

    “二十五文。”那人伸手说了一个数。李孟羲此时有些为难了,因为他实在不清楚盐巴的物价。

    李孟羲抬头向刘备求助。

    刘备仿佛知道李孟羲心里所想,朝李孟羲点了点头。

    “再加你一文,碗一并卖我。”刘备说着,伸手把一摞二十一文钱递到了那人手中。

    买到了一小点盐,盐往哪放还是问题呢。

    来的时候,准备不足,只刘备背了个大筐子,筐里装着钱,没带别的盛东西的篓子。

    不得已,只得让骑兵帮着拿着碗。

    骑兵一手提着枪,一手平端着破碗,怎么看怎么违和。

    随后,李孟羲又买了一个老婆婆拿来的两个鸡蛋。

    “婆婆,家里有下蛋鸡吗?要不卖给我,价钱好说。”军中肉食没了,李孟羲还记着买肉。

    老婆婆说,没有下蛋鸡了,家里老大官军征去打黄巾了,下蛋鸡杀了炖了给老大捎带走了。就剩这两只蛋,放了快俩月了。

    一听,鸡蛋放了快俩月。

    李孟羲看着手中的鸡蛋,瞬间没了好心情。

    鸡蛋放俩月,不就坏了吗,坏掉的鸡蛋,还能吃吗。

    按说,变质的蛋白质煮熟倒是也能吃,只是味道嘛……

    买都买了。

    鸡蛋同样没得地方放,李孟羲还是让骑兵帮忙拿着。

    然后,前有骑兵一手拿枪,一手端着个破碗。

    现在又有另一个骑兵,一手手握缰绳,一手拿着两个鸡蛋。

    更尴尬了。

    千金市骨的道理,李孟羲和刘备都懂。

    相比李孟羲这个外来人口,刘备比李孟羲更懂物价一些。

    前边买的一些小物件,一小卷布,一点盐巴,几个鸡蛋啥的,刘备给的价钱不仅是公道,而且是丰厚。

    义军采买,不同于一般做买卖。

    如果仅是价钱公道,会增加乡民们拿东西来卖的动力,但不足以让乡民们拿更多的东西来卖。

    非常之时,就不应计较一点钱的问题。

    价格公道,乡民在犹豫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来卖的可能是七成。

    而再多加的那么七八文,价钱丰厚,乡民们见有厚利可图,军中所急缺的一应物资,全都能买的到了。

    买东西,而且是不怎么讲价用一堆钱暴发户一样的买东西,对李孟羲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了。

    金钱开路,世间无难事。

    乡人们把东西络绎不绝的拿来。

    虽说要紧的麦芽糖肉食没有,但别的物资也都能用上。

    比如柴刀,镰刀。

    民夫营分不到人均一把铁器,一把柴刀分下去,扎营外出采集时,能多砍多少柴。

    刘备是背着半篓子钱过来的,买东西都不带跟人讲价,不管买啥,钱都往多了给,很快,众人就不得不停下这次采买。

    不是钱不够了,而是来的人少,再买拿不完了。

    迫不得已,跟这萍水相逢的冀州乡民别过。

    回程,刘备等五骑,有人肩膀上扛着一捆生麻,有人怀里抱着个酒坛子,还有人手里提溜着一卷牛皮。

    牛皮是刘备主张买的,一卷牛皮,竟然百十斤重。

    刘备说是,可看看找人做个皮甲也行。

    这次采买,买到了布匹两匹,一匹展开就尺长,一匹有四五尺长。

    买到鸡蛋两只,是放了两个月坏掉的鸡蛋。

    买到小半碗盐巴。

    买到柴刀两把。

    除此以外,像是一些干艾草,草帽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装了一篓。

    李孟羲想要的麦芽糖和做缝合术实验的猪狗羊,一个没买到,不由失望。

    采买队回到主道了,然后李孟羲神奇的发现,不见行军队伍了。

    看路上的车辙,大军走到前边去了。

    众人于是便朝前追去。

    回营,刘备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去辎重营丢在了辎重营,然后去找李孟羲去了。

    李孟羲也刚回到车上。

    ——

    “羲儿,你要买糖饴,还真不好买。”刘备迟疑,看了李孟羲一眼,“要不咱自己做吧。”

    李孟羲顿时就惊讶,“你会做?”

    “会吧。”刘备笑了。

    说笑完,刘备表情严肃,“羲儿,我等这次前去采买,多有不足。”刘备神情略严肃。

    李孟羲顿时就愣了。

    军中多有不足,这不是我该说的话吗?你刘备咋说的这么顺口呢?

    “嗯?哪里?奥,是没有带够篓子,买了一点儿,就拿不住了。”李孟羲恍然大悟。

    刘备看了李孟羲一眼,“……篓子确实未带够。


【1】【2】【3】【4】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