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二章】

+A -A

「蒸餾技術」,而蒸餾過的水果酒(主要是葡萄酒)就被稱為「白蘭地」,是價格相對昂貴但比較能保存的酒。

    蜂蜜酒釀造狀況自不必說(甜度超高),除了水果酒以外,中世紀釀造穀物酒的技術也相當不錯,當時的「啤酒」與現代意義並不相同,所有的穀物酒都統稱為「啤酒」。而用來增加啤酒氣泡與獨特芳香苦味的啤酒花(蛇麻)在西歐盛行也得等15世紀初以後,往後才有國家跟地區開始以法律規定「啤酒」的釀造材料一定要有啤酒花,慢慢改變這個詞彙的定義。在此之前有泡沫的沒泡沫的,釀造原料各不相同,部分遺跡出土發現啤酒原料雖有草有花有葉,不過主要還是穀物。

    但穀物與水果畢竟不同,並不是天生就具有「糖分」可供釀酒酵母轉化成酒精,因此穀物酒通常還多了一項「糖化」的過程,通常就是加熱煮熟,煮熟的穀物食物(如麵包等澱粉類)經過分解也會產生甜味,就靠著這種醣繼續釀成穀物酒。而穀物酒再經過蒸餾保存也就變成了「威士忌」,同樣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明出來的保質酒類。

    據說最初「麥芽威士忌」的發明經過也很有趣,整個過程都跟「節省」脫不了關係。首先早先的人們相當節省資源,看到麥子發芽也捨不得丟,照樣做成麵包。而上述黑麵包項說過為了省碳火一次烘烤許多,烤完後放在一處集體保存,未料時間一久忘了,居然自己糖化變成穀物酒,而且還是味道獨特,口感極佳的穀物酒。於是這一製作過程(加上蒸餾)的技術就被保存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製作麥芽威士忌時都要先把麥芽做成麵包再釀造,之後才知道其實只要用炭火先烘烤過麥芽使其「糖化」就能釀出味道獨特的麥芽威士忌。

    如果這些酒類還是放超過保質期,處理方法跟當時處理壞掉的醃肉差不多,都是把糖跟香料參進去蓋過醋酸味。所以即使在貴族家也有很大機會喝到口感差如飲醋的酒,那入口酸刺的感覺這裡就不多說了,請個別勇者們倒杯醋加糖自行感受(呃。

    *白奴貿易:約從14世紀開始持續數百年,在戰爭與疾病頻仍的時期,不少城邦都面臨勞動力人口減少問題,部分國家間會有強搶、買賣人口的事情發生,海陸兩邊皆有,其中海上以巴巴里海盜最為著名,剛開始本是因兩國私怨抓人販賣,到後來生意太好延續幾百年(在黑死病之後開始興盛),來源包括挾持商船、沿岸擄人等,其中也有貴族淪為奴隸,被販賣到較強盛的國家,據相關統計,整段白奴貿易歷史有約80萬至125萬人被當成像貨物一樣販賣,有技能的(如建築師、工匠、醫生)價格比較昂貴且不容易被虐待,沒有技能只能做體力活的人價格不到十分之一,單一個人尋常價格約35英鎊,批發是15英鎊,有技能的是高價100英鎊,有時候一匹馬能換到三個白奴,之後也有被迫改信仰或當成生育工具等種種不人道狀況,在此文稍微引用。


【1】【2】【3】【4】【5】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