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范蠡本人剑术再高超,也不可能超过千百年以后的“当代人”吧?
果然下一刻,范蠡开始讲解道:“世事纷繁复杂,然事关天下生民根本,不外乎食、货二事而已。”
不是他瞧不起范蠡的剑术。
他不太相信先秦时代的商道,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
杨遇一愣,心道这不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吗……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
遇事不决,他决定问问仙子小姐姐。
“然而正如无咎君先前所言,诸侯无大义,为了争霸连年兴兵征伐不休,虚耗民力。岂不知民才是国之根本?如此本末倒置,越是征战,国家就越是衰弱。”
琼花仙子没有任何迟疑。
“计然”就是范蠡的夫子,按辈分算是杨遇安的师公。
该选哪一个呢?
范蠡也不催他,拢手在一旁等待。
接下来半年,杨遇安一边跟着范蠡在齐国治产经商,一边学习他的商贾之道。
而商道……来自后世商业社会的他,就算不是商业奇才,基本的常识也不缺吧?
没想到范蠡闻言,目光有些惊喜。
三种学问,杨遇安首先排除了技击之术。
于是杨遇安也不再犹豫,拱手道:“愿学夫子的商贾之道!”
“我就说没有看错人,无咎君果然是上天赐予我的衣钵传人!”
“不砍伐过度,山上的木柴便能用之不尽。”
范蠡闻言,却反问道:“那无咎君以为是什么?”
“抛开表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江河里的鱼鳖,陆地上的走兽,乃至天下千千万万的生民,全都是这个道理。”
“三种学问,我是否最应该选择商贾之道?”
他也因此在范蠡的言传身教之下,渐渐理解了他的学问精髓。
眼下这个记忆副本世界,原主无咎的人生圆满,遗愿已了。
“哈哈哈哈哈……”
想学到真本事了。
“学富五车,洞明世事?”
“精妙计算,料敌先机?”
只是当杨遇安准备效彷楚霸王来一句“商贾小道尔,剑一人敌,不足学,大丈夫当学万人敌!”时,心中没来由一阵季动。
……
杨遇安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连这点暗示都看不出来,说明缺乏悟性,还好意思拜范蠡为师?
……
剩下的商贾之道与用兵之法,他下意识偏向后者。
相对来说,兵法校之商道,“落后”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似乎更有学习价值。
“不违背农时,百姓便不会缺少食用的谷物。”
“那天下一统,铸剑为犁,如何?”他试探问道。
一旦作出选择,就无法回头。
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可以生而知之,绝大部分人明确志向,都需要一个过程。
最后这句,杨遇安有点破罐子破摔,将后世的车轱辘话都搬出来了。
只是从先前《越女剑法》的成色来看,他已经对千年前的武功不抱太大希望。
这意味着他不会再有三周目重新选择的机会。
古法再是精妙,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终究是会被后世渐渐淘汰的。
范蠡摇头。
他有种微妙的预感,如果不选商贾之道,今后将追悔莫及。
据范蠡介绍,这位计然夫子博学多才,擅长推演计算,因此精通世间万事万法。
这半年没有任何白光快进,是实打实地度过。
范蠡还是摇头。
实际上在范蠡这里,三种学问本质就是一种学问,被他称为“计然之道”
“夫子,计然之道的根本,是什么?”
范蠡捋着花白胡子,仰天大笑。
不过很快他再次摇头,道:“大道理的话,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点一法通万法的意思了。
毕竟有越吞吴的成功桉例在前,范蠡的兵法肯定靠谱。
杨遇安感觉这说法有些夸张,但这半年学习下来,他确实发现范蠡不管在经商、兵法、剑术还是与人打交道的种种事情上,其实都在运用同一套理论体系,也即他自称的“计然之道”。
“是。”
你也别狡辩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单纯钦慕先生的学问,嘴一哆嗦就全选了。
……
所以杨遇安没有着急选择,而是认真思考起来。
“不够。”范蠡略略沉思,就给出答桉,“君主不懂与民休息的道理,
莫非计然祖师学的是老子那一套?
原来当初范蠡给他三种选择,真的只是在考校他的悟性与志向而已。
于是已经学得小有所成的杨遇安,决心请教更加深入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