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2章 将苟字演绎到极致的ding级谋士

+A -A

一定想得到这一点,但李儒一定明白,未央宫内这么多人,可不全都是心向着董卓的。

    之所以把这些人都迁进来,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是就近监视。

    而那些保皇派和中立派的大臣、权贵们,也不会甘心任由李儒摆布,肯定会做出一些动作来。

    如果能够利用好两边的矛盾,救出自己的家人,脱离董卓这个“泥潭”,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贾诩的目的并不仅于此。

    大丈夫生于乱世,自然是有建功立业之心。

    无论脱离董卓之后要何去何从,手中握有足够重要的筹码,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而这长安城中,又有什么“筹码”,是比汉室正统献帝更重要的呢?

    正在梳理着情报,贾诩不由得又想到了那封劝降信。

    李儒并未在意信中透露出的信息,只当是有人故意恶作剧。

    但贾诩却有一种直觉,那封信,就是商君卫鞅亲笔所书。

    那封信落款处的“鞅”字,贾诩曾在一件先秦古书中见过,正是商君卫鞅的字迹。

    那封信背后的人,绝不简单。

    只是……

    贾诩还是有些不太理解,难道数百年前的古人,竟能穿越时空,来到现在不成?

    还是说……

    史书中的记载有误,商君卫鞅,居然是逃过了一死,隐姓埋名活了五百年?

    这个问题注定得不到答案。

    但,却让贾诩对外面的围城之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汉室衰败,各路诸侯之间,也看不出谁是明主。若真是秦公一脉隐姓埋名至今,或可试探一番……”

    贾诩心里嘀咕着,忽然想到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不对!若真是秦国一脉,即便不继承始皇帝之号,至少也该称秦王才对!自始皇帝之前,秦国已经五世称王,没道理自降爵位称公,这其中,莫非又有什么蹊跷?”

    贾诩似乎是陷入了强迫症,非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不可。

    但,没有任何信息、线索,他又如何能做出合理的推断来?

    纠结了好长时间,贾诩才终于放弃思考这个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将注意力转回到如何营救家人、献帝身上。

    “郭汜……”

    贾诩脑海中勾勒出一副图形,在其中标注出了一个重点人物:“郭汜掌握两万大军,虽只是二线部队,非董卓嫡系精锐,但战力却是这未央宫内最强。李儒想要掌控未央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饶得开他……”

    “但,郭汜和李儒不同,看似对董卓忠心耿耿,实则一直在为自己打算。若是董卓不出问题,郭汜自然不敢背叛。但,以眼下的局势,以利诱之,或可说服……”

    “只要说服郭汜,则李儒手中仅有百十员亲兵,掀不起任何风浪来!”

    “不过,也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郭汜一人身上。嗯,至少要留三条备用计划,方才妥当。”

    贾诩外号“毒士”,说的是他心狠手辣。

    但心黑手辣是对外,涉及自己的时候,贾诩反而会万分的谨慎,在做事之前,不但要考虑好备用的计划,为了防止万一计划失败,还会给自己准备不止一条后路。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贾诩成了三国所有顶尖谋士当中,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一位。

    虽然一生换了好几个主公,但却一直都安然无事,直至年迈隐退之后,还能悠然地安享天年,直到寿终正寝。

    把“苟”字演绎到如此地步,贾诩也算是三国谋士当中,最为另类的一个。

    贾诩不断的推演,完善着自己的计划。

    整个过程,完全在大脑中完成,没有留下任何书面的痕迹。

    这也是贾诩“谨慎”的一部分。

    落于纸面,就有可能被其他人得知。

    哪怕事后立即销毁,也有可能被暗中窥探的人看到。

    只有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推演,才是最安全的。

    不得不说,贾诩就是这么一个苟到了极致的人。

    做事的时候,不求效果最好,但求不留一丝破绽。

    整整花费了一个多时辰,贾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计划,站起身,对外喊道:“来人!”

    门被推开,卫兵站在门边,恭敬道:“大人有何吩咐?”

    贾诩看着这卫兵。

    虽然名义上是贾诩的人,但实际上,贾诩却很清楚,这是李儒放在自己身边,用来监视自己的。

    不过,贾诩不愿与李儒起正面冲突,因此一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此时,正值紧要关头,以贾诩谨慎的性格,就更不可能立即和李儒翻脸了。

    “去安排些人手,挑选合适的礼物。”

    贾诩将名册往桌上一扔,吩咐道:“郎中令大人命我安抚诸位大臣,就按这名单上的顺序,一家家去拜访吧。”

    这本来就是李儒的命令,卫兵不疑有他,抱拳道:“小


【1】【2】【3】【4】【5】【6】【7】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