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包

第四百七十章 罗ma人的盾桥战术

+A -A

    问题在盾牌上,军中现在军备完全不能统一,盾牌方圆不一,大小不齐,盾桥因此就不可能严丝合缝,而是这里一个窟窿,那里一个窟窿。

    再有,刀盾士们按固有的思维,一手刀,单手举盾,并不是双手把盾举在头顶,这样一来,力量肯定不够。

    看差不多了,李孟羲招呼人下沟,爬梯子。

    几个刘备的亲兵立刻照办,为首一人,后退几步,勐的向前冲去,跳过了沟坎,踏的一声落在盾桥上,这第一个人,一脚踩下去,下边的单手可就撑不住了盾了,盾一斜,人脚下一崴,直接就踩空踩下去了。

    第一个冲的勐的人,一下骑到下边举盾人的头上了,一片哄堂大笑。

    李孟羲也是暗笑。

    后边的几人一看,不能冲太勐,留了个心眼,慢慢的跳入沟里,然后跟踩桩子一般,一脚踩到盾,跨大步立刻又往另一盾上踩。

    这过程中,依然是因为刀盾士们单手举盾,力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成年人踩踏的力量,盾东塌西陷,上面过盾桥的人也是走的东倒西歪,摇摇欲坠。

    过盾桥五人,三人前后摔倒,一人在边上,看眼看要倒,直接冬的一声跳下去了,唯有一人,磕磕绊绊的冲过了数丈宽的壕沟,冲到了对面坡,然后爬到了梯子处。

    李孟羲抬头看向关羽,道,“盾得两手举,一个手不成。”

    关羽深以为是。

    后边,关羽亲自跳下沟,他令盾阵散去,再又交代众人一遍,令众人双手举盾。

    这过程,又有一小插曲。

    说双手举盾,有一士卒问,“刀放哪?”

    关羽想都不想,“刀放地上。”

    不就该如此?刀要么放地上,要么拿手里,环首单刀又不重。

    旁边李孟羲却为此皱起眉头。

    环首刀虽不重,但份量还是有的,手里多两斤刀重,总归是多耗费许多体力。

    至于刀放地上,万一忽然下令刀盾士冲锋向前,这有人还得低头拿刀,不就一下把队伍搅乱了。

    支撑盾桥的刀盾士,刀随手插进腰间刀鞘里,是最合适的。

    可想到这里,李孟羲忽然惊觉,没有刀鞘!义军现在大多数战兵,手里的环首刀,就一把单刀,没有鞘,也就没有办法把刀插入鞘中。

    这刀鞘,细思挺重要,能极大方便刀具的携带。

    方便携带,就如平时,刀有地方插,不至于吃饭休息的时候,刀随手插地上,而造成锈蚀;又比如现在,要双手举盾,刀就可以收鞘,要到拔刀时,轻松顺手一拔,便利非常。

    看来,若条件允许,刀鞘能做还是要做的。

    关羽重新交代完要领之后,令刀盾士们全都双手举盾。

    刀盾士领命,统一改变了举盾方法。

    然后,刘备亲兵再一次过沟。

    这次,刀盾士手稳盾稳,过沟之人踩在盾上,如踩平地。

    因为此一人高的盾桥在,深壕变成了浅沟,刀盾士从沟这头跳下去,踏踏跑几步,瞬息又跑至沟的另一边,然后稍微往前跨一大步,稍微冲一下,就到了梯子边。

    很明显,盾桥有用。

    若昨日攻城,有此盾桥,说不定城墙早攻下来了,不至于那么大的伤亡。

    再往深处想,哪怕沟再深,一人高的盾桥没用,可以再摞一人的。

    盾桥搭城,盾桥上再站一层人,再搭一层盾桥。两个成年人的身高加一起,三米半以上了,直接能填平三米深的深沟。

    至于说,下边承重的人,肩膀上站人,能不能承受的住,短时间是完全可以的,一脚踩一人肩膀,两脚踩两人,甚至可以,四人抬一盾,盾上站一人脚,一个人的重量,就分由八个人分担,这点重量,支撑一两个时辰都没问题。

    而拿此次攻城战来说,从战起,到最后城破,还不到一个半个时辰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盾桥和人梯只要搭一两个时辰,城可能就破了。

    针对护城深壕的第二个破解之法有了,第一个破解之法是担土填壕,第二个破解法,盾桥人梯法,经过实践,也非常实用。

    初步测试完毕,李孟羲依然心心念念罗马人的盾桥战术,索性试一试。

    叫来刀盾士数十,李孟羲亲自安排战术。

    首先,城墙根不行,也不知南和城谁人设计的,城脚非常恶心,都没落脚的地儿。

    不方便借城墙操练,索性,去了城里。

    在城墙背面,过道处,贴着城墙,李孟羲绞尽脑汁认真想了所有和搭人梯有关的记忆,这些记忆中,有杂技团的表演,武校的表演,还有某些部队的对外演出,这些所有记忆。

    凭着这些一知半解的记忆,李孟羲边想,边拉人,拉站位。

    首先,靠着城墙,左,四个人,前二后二,这四个人,手中各举一盾,防着自己头顶的同时,左一之人右肩,右一之人,左肩,第二排,左二之人右肩,右二之人,左肩。

    


【1】【2】【3】【4】【5】
如果您喜欢【我的书包】,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