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讓貴族有空帶朋友去那裡聊天問事,跟貴族的蒐藏品有點像。
*海狸自宮:這是在中世紀時期被廣為流傳的傳聞,辭源可能被錯譯或胡亂解釋(那時的文盲還是比較多的),海狸的拉丁語是castor,近梵語的麝香Castor,而當時所要取的海狸香(castoreum)也跟閹割(castration)很像,再加上當時的權威書籍記錄下這個傳說(有點宗教性質,認為保全自己必須把自己罪惡的部分交出去),這一連串的誤會讓海狸自宮現象被普遍接受,許多中世紀的圖書插圖、筆記都有這樣的紀錄,甚至達文西的筆記也記錄了這件事情。
*男性雕塑陰莖短小與圓潤飽滿的翹臀:印象中一直到文藝復興還很流行,性器短小被認為是有智慧的表現,很多早先的雕刻對象如果是有智慧的傳說人物,就會把下面弄短,反之非常崇尚圓潤挺翹的豐臀,認為那是力與美的結合,大衛雕像就是這種想法的典型作品(推薦上網查一下大衛雕像的臀部部分)。
*貴族男子和貌美村婦的偷情: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很多中下階級的家庭只夠供家中最聰慧與美貌的女子體面出嫁,因此有很多村婦終生未婚,成為貴族的情婦,產下私生子再視情況被貴族家收養。
*趁著夜色闖入的強盜:中世紀的時候小偷會選在白天闖空門(因為白天比較亮,看得見屋裡的東西,主人也比較沒戒心),強盜則在晚上闖入。
*中世紀的長條黑麵包:(很多注釋有點懶得重寫了,借用一篇我之前寫過的文章注釋,換筆名的意義在這一刻如同虛設)
中世紀黑麵包為我們這代人所知道,多半不是因其食用價值,而是其武器價值。
想我小時候常常在電視上看到美式卡主角通偶爾穿越到中世紀,被婦女拿著長條硬麵包狂揍的畫面。當時她們手中用來揮舞擊打入侵者的捍衛家園武器,就是這種象徵著如保護家族般剛毅不屈的黑麵包!
中世紀的黑麵包與現在的食品黑麵包完全不是同一回事,現在的麵包即使弄得表皮再硬,在中世紀的標準上也算是「白麵包」。其中差異是篩去麥麩的程度。
話說農民按收成比重繳稅給領主,他們將種植的麥子拿到領主建造的磨坊將麥子磨碎(農民使用得自費),接著就不怎麼做下一步的處理,麵粉混著大量麥麩就送到了領主家糧倉中。
而這袋麥粉後續在領主家的命運就有了多種不同的支線。由於篩麥麩是很麻煩的事情,要弄出近似於今天鬆軟綿密的白麵包得花上很多的人力與時間去處理,在當時一座城堡加護衛有幾十個僕人就不錯了,實在撐不起餐餐都這樣吃。而且麥麩雖然難以下嚥也算是能填飽肚子的東西,通常也就不會篩得太乾淨,弄成既非白麵包也不全是黑麵包的東西。也時常因人力缺乏就不經過篩麥麩直接烘烤成黑麵包的時候。而白麵包則是超有錢國王或是神職人員才有財力(或資格)吃得起,有時候領主跟貴族會為了重要的客人讓僕人好好篩麥麩,篩得越乾淨代表客人越尊貴,但日常食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光是這樣夾帶大量麥麩的麵包就已經算是等級很高的黑麵包,在平民市場常常有不肖業者參入木屑或碎石,造就了本武器如木幹不屈如磐石堅毅的精神原料,並且對「實戰」作用相當有幫助。
因為烘烤麵包需要很多的炭火跟處理程序,一般家庭也沒有那麼好的爐(所以才會去買到充滿木屑纖維跟碎石礦物質的加料版),就算有不錯的烤爐也因為炭火價格並不會頻繁的烤麵包。為了省碳火通常會一次烘烤大量,接著能放就放,要吃的時候切下該餐食用的部分,但因為口感太過「堅韌不屈」,直接咬或吞嚥對人是一種折磨,有點生活條件的能用湯泡軟就泡軟,能跟著濃湯一起煮就一起煮(但中世紀尋常人家的濃湯也是挺噁心的一種食物,有機會另外解釋)。
而這些事先儲藏購買或烤好先放在家裡的「黑麵包」也就變成家中婦女最容易取得的一種廚房武器(地位類似菜刀或擀麵棍),其作為武器爆發血案的過程存在於不少中世紀紀錄中,在當年,雖然很多城邦都規定夜晚入室搶劫抓到就是死罪,但這冒著生命危險的工作還沒等到治安官出場逮人,罪犯很可能會先被激動的護家大媽順手掄起大條麵包一陣劈頭亂打,當場喪命麵包下。
再來還有一種狀況,雖然當時的世俗法庭跟宗教法律都允許丈夫可以毆打不聽話的妻子,但真在家吵架動起手來誰也拉不住,於是也發生過不少人夫死於妻子怒火中燒時拿黑麵包擊打重創的事件。可見的黑麵包作為婦女必備的防備武器有多麼普及,以及殺傷力有多麼的強大
至於這武器食物吃起來怎麼樣,只能說沒亂參東西的黑麵包大概也吃不死人,放湯裡泡軟眼一閉口一張將就一下就過去了。能生在工業化的現代真幸福。
*地上氣味不太好聞:
由於那個時代城市發展快,事前根本沒有規劃,窮富住宅區擠在一堆,道路曲折狹窄,很多條路只能勉強讓一個人通過,城市的道路通風很差,容易傳染感冒或瘟疫,而且人還不是唯一